泡面哲学——《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心得

  • 内容
  • 评论
  • 相关

泡面哲学

0、引子

从刚参加第十期悦读群活动开始,刚读完前两章,我就嚷嚷着要写一篇“黑”古典老师的书评。为此我还认真的抛弃了网上盗版电子书,在多看花6元买了一本电子正版书来看。

实话说,待全书看完,倒的确觉得这本书可圈可点之处颇多。但一来前面已放出狂话,一脚踏进“黑古典”阵营,实在不好意思再把这本书说成“宛如一股清泉,缓缓打开了我的心扉”之类。二来本书的一些例证及逻辑推演也的确存在明显“硬伤”,让人读之不免有生涩牙碜的感觉。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一家之言,毁誉参半,只作妄语。

一 、关于书名,“名”“ 实”不符的问题

不只是我,看下多看的网友书评。属于“黑古典”范畴的书评大多也提到了“名”“ 实”不符的问题。买来之前,从书名《拆掉思维里的墙》字面意思来看很多人还以为,此书是一本讲述如何发现思维死角,克服思维障碍,突破思维定式之类的社科类书籍。可全书读完才发现此书应归类为心灵鸡汤类的成功学书籍,也有网友说应该改书名叫《爬上成功的楼梯

二、关于书中例证逻辑推演“简单粗暴”的问题

1、关于买房:

该书开篇首先抛出了一个买房的概念。 见原书:

我们尝试翻阅国内大部分创业者的成功档案,发现他们都在最适合开始创业的年代,选择创业而不是买房。1998年,马化腾等5人凑了50万元,创办腾讯没买房;1998年,史玉柱向朋友借了50万元搞脑白金没买房;1999年,漂在广州的丁磊用50万元创办163没买房;1999年,陈天桥炒股赚了50万元,创办盛大没买房;1999年,马云团队18人凑了50万元,注册阿里巴巴没买房。他们的成功不是由买房来决定的。

  • 首先,这样一段话现在在网路上搜索,简直铺天盖地。但是作者古典老师并没有说明他的引用之处是哪儿?是看过《马化腾传》、《史玉柱传》、《丁磊传》……后进行的综合引述。还是随随便便取自互联网上某个未经证实的段子。
  • 其次,在本书里,买房者不买房,似乎成了创业者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但是,古典老师并没有交代,他尝试翻阅的国内大部分成功创业者的范围在哪里。是民营500强?还是民营50强?在这些被调查者创业之初买房的占了多大比重,未买房的占了多大比重,只是模模糊糊的说:“范畴未知大部分、都在最适合开始创业的年代,选择创业而不是买房。”未免让人有未经调查考据自圆其说的感觉。据此,我甚至可以直接推论,古典老师所说的翻阅国内大部分创业者的成功档案这件事并不存在。
  • 其三,他们的成功不是由买房来决定的。难道不买房就决定了他们的成功么?我认为巴菲特之所以成为了巴菲特,是因为巴菲特的身体里有若干个巴菲特。如:执著的巴菲特、敏锐的巴菲特、  果敢的巴菲特、坚强的巴菲特、理性的巴菲特、审慎的巴菲特、博学的巴菲特……诸如此类,再和幸运的巴菲特一起共同成就了今天的巴菲特。 我不知道,在这些因素里,不买房的巴菲特能占多大比重。当买不买房这个行为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者的必备特质时。我们甚至也可以进行这样的假象。一个父亲语重心长的对自己的孩子说:“孩子,我尝试着翻阅了国际大部分成功者的档案,我发现比尔盖茨辍学了,乔布斯辍学了,扎克伯格辍学了,我建议你还是先辍学后创业得了。”过了几天老爸又说:“我又翻阅了国内大部分成功者的档案,发现黄光裕坐牢了,郭建新坐牢了,牟其中坐牢了,所以我建议你辍学创业后的第一件事还是考虑去抢银行吧?
  • 其四,综上所述,即便是我前三点的推论是错的。按照古典老师原文的这句话和古典老师的推理思路,我们也可以导出这样的另外一个推理。在创业之初凑齐50万才是影响创业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低于49万或少于51万都是导致创业失败的主要诱因。

同类观点:多看书友“飞笑”在《一本很肤浅的心灵鸡汤》中写到:“关于事业。作者前30页的大意说用不买房省下的钱多上几个培训班不要受结婚拖累,事业就可以蒸蒸日上。还举了多个创业名人的事迹。恐怕,世间也存在着无数的买了房、结了婚、没上培训班的成功者,只不过作者不愿罗列罢了,这叫选择性忽略。创业不成功,多半与有钱没钱关系不大。现在业界多的是天使投资、风险投资,靠自己原始积累,完全不如引入风投。风投带给你的将不仅仅是钱。”

2、关于成长:

见原书:

这样一个购房的选择,在升职加薪方面,会有什么影响?小明因为有更多的知识储备和更好的人脉,升职的速度几乎是小强的两倍。

在这里我要声明一点,小明和小强的故事我相信是真实的存在。但是作为真实存在的独立个体,小明和小强的故事难道就能成为描述两个不同青年成长的轨迹普遍真理么?凭什么认为买房就是决定两人命运天平上最重的那个砝码?

为什么不会是小强因为贷款买房倍感压力更加上进,哪怕是向亲戚朋友借钱也参加了高级培训,而小明因为没有供房贷那么大的经济压力所以过的花天酒地潇潇洒洒?把时间都浪费在吃喝玩乐上?最后,小明升职的速度远远超过小强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我想古典老师应该听说过

同类观点:关于培训,本人不咋上进,只参加“幸福进化俱乐部悦读群”这类的免费活动,不做赘述,这里引述多看书友“飞笑”在《一本很肤浅的心灵鸡汤》中的话:“关于学习。我始终认为除了英语、心理等少数课程外,依赖于培训班的都是获取知识能力极差的人,绝不是靠不买房省下的钱上几个培训班考几个证书能弥补得了的。另外,我认为上培训班效率低的惊人。”

3、关于幸福:

见原文:

各位不见房子不撒儿女的中老年父母们,各位无房绝不裸婚的男男女女们,谁才是真正的股神?巴菲特的媳妇苏珊!她为巴菲特做了这一辈子最重要的一次投资决策:投资自己,而不是投资一套房子!

见原文:

而我们的社会中,女孩子总会收到这样的信念:“我没有一个人活得很好的能力!”或者是隐晦一点的“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或者包装得再唯美一些,做得最好的是张爱玲:

古典老师的这本书里前后矛盾的不止一处,此处是其一。前面说谁是真正的股神?是巴菲特的老婆苏珊。这里引申的含义古典老师虽没明说,但也不难看出。就是巴菲特的老婆苏珊之所以是真正的股神,不是因为投资了自己,而是因为投资了巴菲特。这不正是在鼓吹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么?

4、关于爱的误会:

见原文:

有一个朋友因为公事需要经常出差,每次在外面总是接到女朋友的电话:“你现在好不好啊?有没有想我啊?”如果朋友回答说好得很,挺开心,他的女友就很伤心:“你都不想我……你一个人都这么开心!”他非常困惑——难道必须说:“我现在糟透了!?”

这里我只能报以一个无奈的苦笑了。古典老师的恋爱想必是单调或乏味吧。这个例子难道能证明这就是把爱当成依赖么?小两口正常的撒娇好不啦?无论男女,只要经历过恋爱,分离时没有经历上述场景的我只能送你奇葩两个字。木有必要一副阶级斗争嘴脸吧?

见原文:

你的父母有没有对你说过:“我这样为了你,你却让我这么伤心。”这些话听上去是爱的表达,其实是一种要求与责备。翻译过来就是:“我对你这么好,所以你必须听我的话!”“我这样为了你,你不能让我伤心。”怎么样,是不是打着爱的旗号索取的人?

这能够说明,爱一个人也要有正确的表达方式。却无法说,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表达方式是索取,那么他必然就是不爱你。中国的父母没对孩子说过,我爱你,你就得听我的话的人又有几个呢?

见原文:

我们天天在说“爱”,但是对于爱,我们真的知之甚少。每当你觉得自己在“爱”的那些时候,有多少是真的爱?
每天对自己的爱,处心积虑判断哪些是真,哪些是假的人,恐怕也不会明白什么是真爱。

5、关于其他

见原文:

“一家民营书店能开到吸引游客、增加外汇收入、刺激经济、提升当地形象的地步,放眼全球,除了台湾的‘诚品’,恐怕找不出第二家。”

古典老师恐怕你有点太萌了吧?你见过台湾有“国营书店”么?

6、其他网友评价

多看网友fire《精华在试读,后面凑字数》:

一方面采用了像邓小平爱抽烟但活了94岁来反驳吸烟有害健康一样这种极端特例推导结论的方式;另一方面由现象得出结论时没有调查统计,没有数据分析,也没有必要的演绎推理,完全靠自己YY就得出普适的结论,甚至文中多次提到了自己的公司和完整的公司名,广告的嫌疑很大。

多看网友王云鹏《励志的小册子》:

这书必须要看得很快。因为,一旦慢下来,必定被一盘散沙的结构雷得风中凌乱。还因为,一旦慢下来,必定躲不开各种口号的狂轰乱炸:

  • “你是否意识到,在你年轻的时候,买一套房子是在卖你的梦想?”
  • “投入是热爱生命的钥匙。什么是快乐?就是做事情即快,又乐!”
  • “只要你继续前进,你就在成功。因为成功不在前方,成功就在当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

大半本书都是这个调。

大湿不愧是大湿,既像鸡汤类的博文集,又像高考满分作文鉴赏。

还有那么几篇,观点夺目如同凤姐,逻辑彪悍不输城管,气势摄人堪比拆迁队——这就对了!要的就是这个嘛,人家都说了,要拆掉你们脑子里面的墙。

我只能以挖鼻表情,围观大湿拆墙。

综合评价:

总的来说,我感觉《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是一本还说的过去的书,尤其对于年轻的创业者,或者刚迈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可资借鉴的地方颇多。但是对于涉世已深的“老鸟”来说,古典老师的书可以吸收的营养恐怕不会太多。而且书中一再强调“心智模式”说来说去,好像古典老师也没弄清个所以然来。

想来想去,古典老师的《拆掉思维里的墙》宛如一碗香气四溢的泡面,读的时候酣畅淋漓,但回头想想,却丝毫感觉不到记住了什么?吸收了什么?只可用来果腹,却不能给人以真正心灵的震撼和感悟。


报名活动ID:古墓派流鼻血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