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习惯养成,找到坚持的惯性

  • 内容
  • 评论
  • 相关

做好简单的事情,大脑会“帮”你坚持

一、什么是简单的事情
什么才是简单的事情?首先是我们大脑对这个事情不反感,同时也是容易去做到的事情。就像生活中刷牙、穿鞋子、穿裤子、刷下微博等,类似条件反射,出于本能的去完成的一件事情。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就是由一系列的行为来组成,早上一起来,刷牙、洗脸、叠被子、换衣服、喝杯水、简单运动下、准备吃早餐,然后去上班。当你去慢慢分解自己生活中的事情时候,就会发现原来你在无意识中,做了很多事情。也正是这些很简单的事情让你组成了你生活的一部分。
二、拆分你想做的目标
现在想到我高中英文烂到的情况,烦佛间都会闻到如酸奶般的酸味,每当我去努力学习都会反感去学习,有抵触的心理。以至于我一直到大学毕业后也是如此的讨厌学习它。学习英语中最让我头疼的事情就是背单词了。你无法想象一个单词拿来抄写一百次,一个星期后还是不记得。学习英文的痛苦经历,相信会引起很多人的共鸣,总感觉这是一个不可学习的过程。
一直到了出来工作后,在工作中经常的遇到很多英文(谁让操作系统不是用中文写的),所以又不得不去面对当初好不容易逃避的它。出来工作了心智方面的成熟和对事情的看法不会那么极端了,就会想着找一些方法或者工具来辅助去面对这个问题了(逃避解决不了问题,有句歌词“多么痛的领悟”)。一想到要学习英文,树立的目标就是如何流畅的去说英文,如何能够看完一篇多长的文章,你看,多么牛逼呀。一开始就树立了一个很遥远的而“伟大”的目标,以至于我们自己本身都不确定能够达到,总之设立再说。貌似问题就出现这个“开始”了,难怪他人说,好的“开始”,很重要,确实没有欺骗我。
找到了你想要克服或者面对的问题后,不要设立太远的目标,哪怕你当时如何的确定自己一定会达成目标,因为一旦你遇到了问题之后,你就很容易放弃。先设立一个容易实现的目标,等实现了找到自信了,接下来的心理就去复制原来的成就感,让你接下来遇到困难胜算就更大了。
学习英文的参考拆分目标:
1、背10个单词,坚持2个星期
2、背20个单词,坚持3个星期
3、背50个单词,坚持3个星期
4、背50个单词,同时阅读1个句子,坚持3个星期
5、背50个单词,同事阅读5个句子,坚持4个星期
是不是觉得每天目标的学习量也不是说无法完成的情况,等你坚持了上面5个阶段,你背单词已经坚持超过100天了。单词量已经背过5110个单词,句子161个句子。当然不是说你背过的单词都会记住了,就算打了一个2折积累的下来的量,也不可小视。重要的是你回想这个过程,收获的是自信,将会给你接下来的战胜困难的旅程,装上了涡轮发动机。

三、在大脑中建立好你的通道

像我这类天天对着电脑办公的上班族,一天下来至少都8个小时看电脑,最受伤的两个地方就是腰和颈椎了。工作几年后颈椎已经开始出现问题了,偶尔会痛和手麻,所以到医院找医生推拿治疗。有一次去推拿的时候,和医生闲聊起来,其中他说人生中你做好两件事情就够了。我一听到就问,什么方法这么好?接着他就说,“第一个是“认真”,第二个是“坚持”。别小看这两个事情,大部分人都做不到。我做推拿师那么多年了,深知其中的不易”。这个在我日后的学习,也慢慢理解到这看似简单的两件事情,其实也是最不易事情。
我们来换个角度分享下上面讨论的事情,尝试用科学的角度来理解下。关于行为、技能、习惯在脑科学领域的一些认知理论,先做简单的事情,然后持续做下去,大脑如何来应对这些事情呢?拆分一个大的目标为多个简单的事情,是否符合我们的大脑认知习惯呢?最后当你了解了你在努力的时候,实际大脑也在“帮助你”,打通神经网络,提高它们的运作速度,会发现它们的神奇之处,你也会有意识的去训练它们。例如你有一个很固定的习惯了,你发现要去改变它很困难,是因为它的行为模式,在你的大脑里面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传输网络,所以你很难去改变它,只能用其它的事情来置换它。例如著名的抽烟恶习,你可以通过嚼口香糖来置换抽烟的习惯,一想抽就嚼口香糖。下面引用下《一万小时天才理论》提到的一些理论知识。
行为本质上就是大脑中的回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神经学教授George Bartzokis认为,髓鞘质是“交流、阅读、学习技能、人之成为人的关键”。“神经元完成的每一个动作都非常迅速,就在开关的一开一合之间。但是一开一关不是我们学习大多数事物的方法。弹好钢琴,下好象棋,打好棒球都非一日之功,但都是髓鞘质所擅长的。优秀运动员训练时都做了些什么?训练中,他们沿着回路产生精确的脉冲,从而发出信号把那条线路髓鞘质化。所有的训练完成后就拥有了超强的线路–畅通的宽带,高速的T3传输线,就是那条线路让他们出类拔萃。”
脑科学洞见第一条:所有动作都是神经纤维之间沟通的结果。
脑科学洞见第二条:技能线路锻炼得越多,使用就越自如。
姑且不论髓鞘质理论的科学依据是否充分,从常识的角度来看这个理论是朴素而易于接受的。在东尼·博赞的《思维导图》一书,作者也提出了类似的形象化比喻:
当你每次产生一个想法时,带有这个想法的神经通道中的生化电磁阻力就会减少。这就像在丛林之中清出一条小路来一样。第一次得费一点儿劲,因为你必须清除掉一路的杂草蔓藤。第二次就容易多了,因为第一次走过这里时已经做了很多清障工作。你从这里经过的次数越多,存在的阻力就越小,直到重复很多次以后,这条小路变得又平又宽,基本没有什么或者只有很少的东西要清除了。大脑里面的情形差不多:你重复思维模式或图谱的次数越多,对它们造成的阻力就越小。因此,重复本身就增大了自我重复的可能性,这一点至关重要。
在最初把一个简单的事情坚持下来,并持续一段时间,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这个你的大脑原来认为不简单的事情就变成了一件简单的事情,最后对于你来说就已经是很轻松的事情。这里也可以作为理解一个长期习惯建立的观察角度,从为什么要把大的目标分为小件事情,我们的大脑又是如何来习惯一个长期重复性的事情。其中具体深入的脑科学认知理论,有兴趣的同学多了解下,有助于我们对一些用到的学习方法认知清楚它的本质,这样你学习起来就会更加清楚和有信心。当然我这里描述得很简单,目的是给大家换一个角度来看带问题。虽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任何的学习和摸索都是需要付出努力,只要你在路上了,就燃起了到达彼岸的希望之火。
最后推荐一篇文章是@易仁永澄  写的文章中提到“如何从有意识的无能到有意识的有能”过程,又多了一个可以让你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我们上面讨论的事情。